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4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西省首批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江西省12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江西省内唯一以纺织、服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纺织服装专业群面向智能纺织服装产业,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核心,以现代纺织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为支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设于1999年,是江西省首批高职服装类专业、江西省高职示范专业、江西省优质校骨干建设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江西省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江西省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群基本数据如下:在校生863人,校内专任教师33人,教师中具有企业经历占80%、双师比例80%;实训室面积4225.37平米,校内实训生均设备值为1.98082万元/生。2020级录取人数386人,本省新生报到率为97%;毕业生年底就业率100%;2020届毕业生数164人,合作企业接受毕业生总数89人。
专业群依托校企共同体办学优势,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校内实训条件建设,2011-2013年,专业群获得国家与省财政专项支持900万元。专业群与南通三思机电有限公司、江阴通源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国内首个面料小样培训基地,面料设计小样机设备品种和数量全国第一。建成省内首个服装一体化实训室。目前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710余万元,校内实训生均设备值为1.98082万元。与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赢家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建占地3000m²的“江西省现代服装设计技能实训中心”、“江西省现代纺织染技术实训中心”、“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合作企业典型产品为教学载体,在人才培养定位做“精”上发力。
1.专业群团队荣誉。依托赢家服饰、华孚时尚、省(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等行业企业和东华大学等高校,实施了教师技能提升计划和新教师成长计划,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教学实践与产品开发,每学年轮流选派2名以上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员,培育了一支“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教学团队。专业群教师荣获“江西省名师工作室”“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专业群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高级职称13名;现有专业教师中80%以上拥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企业常驻校内技师8人;已培育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学科带头人1名,省高校名师2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团队科研能力强,完成省级课题23项,发表论文59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主编、参编出版国家级教材7部,获国家专利20项。完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发课程4门;专业群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20人次。
2.专业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1)技能鉴定。作为中国纺织教育学会与江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理事单位,专业群组织开发了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针纺织品检验工等多个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题库,共有万余名学生和企业员工通过鉴定,获得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助推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建设。
(2)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依托学校“纺织品快速出样实训室”的条件,专业群教师与稻香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碳纤维发热面料”与“高密防水面料”共5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对江阴通源纺机有限公司“SGA598半自动打样机”的设计从使用方的角度提出了改革建议,设备改良后,投放市场,效果良好。依托“纺织品检测实训室”与“纺织品标准实训室”,专业群师生为江西纤维检验局进行了棉纤维检测服务。专业群教师为多家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投入生产,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近三年完成技术服务项目超过30项,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3)社会培训。通过与报喜鸟控股、南昌市胜巽实业、南昌中纺联、江西旭鹏贸易、达利(中国)、赢家(赣州)服饰有限公司等合作交流,2018-2020年期间专业群教师对合作企业,进行员工技能与素质提升培训1003人次。
3.专业群负责人业绩。专业群负责人黄雪副教授,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中国纺织教育学会服装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港时尚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特聘顾问、世界技能大赛江西选拔赛时装设计项目专家组长(裁判长)、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服装项目裁判(命题人);获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联合全球时尚CEO英国班“全球时尚创新学者”称号;应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联之邀,参加中国首届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赣鄱遥》服装设计,制作工作;应江西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之邀,主持参加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爱国歌曲大家唱江西节目《十送红军》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作;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旅游局之邀,主持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旅游局,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服装总设计,制作工作;应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联,南昌市人民政府之邀,主持《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谷雨诗歌节大型文艺晚会服装设计工作;多次参加江西省人社厅组织的服装技师评审工作;多次担任江西省残疾人服装技能竞赛裁判工作。
4.专业群骨干教师业绩。专业群骨干教师甘志红教授,从事纺织服装专业教学与研究32年,兼任全国高职高专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羽绒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纺织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多次受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江西省工信厅邀请作为专家参与省级科技项目评审和鉴定工作;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师、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4部,主编教材评为“十三五”高职高专优秀教材;4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体制机制的创新,校企深度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专业群学生在2012-2020年全国纺织服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2名学生获全国技能标兵称号,专业群学生在全国高职高专纺织服装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标兵2个、一等奖1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2项。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江西选拔赛第3名,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本专业群毕业生每年供不应求,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5%,专业群毕业生成为纺织服装企业的招聘首选,且就业薪酬高,就业岗位稳定,就业满意度高,用工单位一直给予该专业毕业生良好评价,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专业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为区域智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专业群紧跟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步伐,紧紧围绕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更新的发展规划,不断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物化形成了丰富的建设成果,在全省同类专业中综合实力名列前茅,为专业群的可持续集聚了强大的动能。专业群标准性建设成果见下图。
1.国家建设“世界纺织强国”战略为专业群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我国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国,是纺织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全行业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每年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1000多万个岗位,是国家重要的民生产业。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约5460万吨,占世界比重超过70%;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767.3亿美元,占全球3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287.81亿件,相当于为世界人口每人提供6.89件衣服。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纺织服装业作为树立文化自信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产业平台,未来我国纺织产业将向纵深方向发展,行业增长方式将逐渐由规模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进化,逐步实现到2020年由世界纺织大国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目标。要建设世界纺织服装强国,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发展关键是人才发展。我们要提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整体实力,成为服务“世界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2.纺织服装产业向“时尚+科技”转型升级需要专业群提供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和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既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消费需求升级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面向未来,纺织服装产业要落实“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定位,“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心。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江西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纺织服装作为我省重点推进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之一。推动纺织服装向高端、智能、绿色、时尚方向发展。加强新型纺纱、无纺织布、无水少水印染后整理、服装个性化定制等技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重点发展高端面料、特色家纺、品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差别化纤维等产品,着力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
3.江西打造“国内新兴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迫切需要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利税总额400亿元,年均增长9%,位次前移到全国同行业第七位,占全国纺织行业比重提升到4.5%,成为国内新兴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其中,服装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80亿元,利税总额220亿元,年均增长9%,占全国服装行业比重达到8%。《江西省纺织服装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推进服装、棉纺织、化纤、产业用纺织品、针织、麻丝六个子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巩固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棉纺织、化纤、针织、麻丝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现阶段,江西纺织服装产业面临匹配产能缺失、快速反应能力弱、高效自动化缺失等一系列困境,迫切需要整合高校服装专业和科研院所力量,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实现江西打造“国内新兴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
1.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倒逼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挑战。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依托人力资源优势,纺织服装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大量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给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要实现“世界纺织强国”的目标,纺织服装产业要加快推进产品自主创新和技术转型升级,提高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附加值,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让更多的本土纺织服装品牌走向国际,打造更多国际一流的自主纺织服装品牌,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制造能力,以应对国际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变化。面向未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必须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在新面料研发、智能化、大数据等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以标准化战略引领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纺织服装产业对复合型中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挑战。瞄准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发展目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专业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增强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专业群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服务智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引领教学,紧密对接智能纺织产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重构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智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紧跟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 催生的智能纺织服装新业态、新结构、新要求。一是分析智能纺织服装产业链,找准岗位群。调研智能纺织服装产业链典型企业,分析智能纺织服装产业全生命周期上下游环节,从面料设计与生产、面料检验、服装产品开发、高级服装定制、品牌管理与策划、服装检验与认证、服装外贸跟单和时尚服饰销售等环节中,择取具有高职人才类型特征的岗位群(如图1所示)。二是组建专业群,重构课程体系。针对面料设计与生产、服装产品研发及制造和服饰检验与贸易三个智能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领域,按照“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课程固化”的思路,组建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龙头,以现代纺织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四个专业为骨干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以服装产品为载体,重构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专业群课程体系,将生产链与价值链融合,形成共生共享的专业新生态,服务智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服装产业需求侧的动态匹配。
图1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产业链、岗位群和人才链示意图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服务智能纺织服装行业,辐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智能纺织服装生产链中的纺织、服装、检验、商贸等相关领域,通过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智能纺织服装产业三大领域,培养能够胜任高端智能纺织服装产业的服装面料研发、纺织服装绿色生产、智能制造、安全检验、现代商贸等职业岗位群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智能纺织服装大工匠潜质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图2所示)。一是围绕面料设计与生产领域,重点建设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培养能根据流行趋势和设计要求进行服装面料设计和工艺研发,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原创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围绕服装产品研发及制造领域,重点建设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及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发展时尚服装定制方向,培养具有时尚意识,能运用智能化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产品研发、高级服装定制、品牌管理与策划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围绕服装检验与销售领域,重点建设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拓展服装检验营销方向,培养具有服装检验与认证、服装外贸跟单和时尚服饰营销企划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智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图2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重构示意图三、逻辑合理,群内专业相互依存度高,典型特征突出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聚焦智能纺织服装产业,所辖4个专业相互依存度高,具有“职业岗位相关,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相融”的典型特征。一是各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和技术要求,均围绕智能纺织服装上下游产业发展,并以服装服饰设计制作为教学载体;二是依据“基础共享、专技阶进、研学交融”重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课程体系,据此建设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均能高度共享基础课程及课程资源;三是各专业均能围绕智能纺织服装集聚教学资源,构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组建的双师队伍能在群内实现高度共享,各专业能紧贴智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协同开展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如图3所示。
本专业群将以“1+X”证书制度建设、模块化课程建设、实训平台整合、教师组团教学和服务以及系列标准、制度、规范的建设,推进专业群内的深度融合,共同服务智能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共同解决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培训问题,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实现协同发展,彰显专业领域群体优势。
图3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典型特征示意图